精品工程——水利枢纽工程
坚韧不拔铸丰碑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淮安枢纽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作为治淮伊始便奋斗在淮河保护治理一线的“治淮人”,为总结好中水淮河公司70年来治水兴水的经验,继承和发扬中水淮河人的治水思路和勘测规划设计理念,近期,公司将陆续推出中水淮河经典工程系列专题宣传,本期带您走进《坚韧不拔铸丰碑(一)——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淮安枢纽工程》。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与苏北灌溉总渠并行,东至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3.5千米,设计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淮安枢纽工程是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的第二级控制工程,在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一座集泄洪、调水、排涝、航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1)型工程,其主要作用是实现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的交叉,维持京杭运河水路航运和南水北调输水,满足入海水道泄洪及渠北运西地区排涝要求。枢纽主要建筑物有入海水道穿京杭运河立交地涵、古盐河与清安河穿堤涵洞、渠北闸和入海水道北堤跨淮扬公路立交旱闸等,是亚洲同类工程规模最大且极具特色的“上槽下洞”的水上立交工程。

1991年,江淮发生大水,苏北里下河地区损失惨重。为治理水患,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建设治淮19项骨干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作为进一步打通淮河洪水入海通道、根本解决淮河下游洪水威胁的一项关键工程,被列为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建设过程中,中水淮河公司承担了设计任务,在安徽省勘察设计大师马东亮的带领下,设计人员大胆创新,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摒弃了平原河上建闸的传统思想,借鉴公路工程中的立交桥模式,设计采用斜交角77°的斜立交方案,成功解决了入海水道泄洪与京杭运河航运的矛盾。除此之外,设计者们攻坚克难,成功解决了粉细砂地基的深基坑降水和防渗排水、异型复杂涵洞结构设计及超长混凝土薄壁墩墙施工期温控防裂等复杂难题。在面对现代水利工程与古老的京杭运河相冲突时,设计者们精巧构思,桥头堡采用塔式仿古结构,主塔共7层,为衬托主塔的建筑效果,在主塔两侧布置了裙房,主塔与裙房之间采用廊桥连接,廊桥下为交通道路。这样既方便了工程管理、节省了工程投资,又为生态、景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的典范工程,也是古老的千里运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99年,一条横亘在苏北大地上的宏伟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03年4月,淮安枢纽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建造完成的淮安枢纽工程成功解决了京杭运河、灌溉总渠、入海水道三河交叉、泄洪与航运的矛盾,实现了淮河和京杭运河的各自独流。淮安枢纽立交地涵无论是涵洞规模,还是泄洪能力都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该工程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等奖项。200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2003年6月和2007年7月,淮河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淮安枢纽工程经受住考验,顺利泄洪,如今已坚守二十余载,守卫一方安澜。目前,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枢纽工程正在建设中,二期工程建成后,淮河入海水道行洪能力将达到7000立方米每秒,将洪泽湖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至300年一遇,也有利于减轻淮河中游防洪除涝压力。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全体建设者的努力和智慧,是一个个平凡又伟大的水利人的默默付出。他们让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水利建设工程,让有着“最美水地标”之称的淮安枢纽成为百里淮河入海水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