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工程——水利枢纽工程
坚韧不拔铸丰碑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作为治淮伊始便奋斗在淮河保护治理一线的“治淮人”,为总结好中水淮河公司70年来治水兴水的经验,继承和发扬中水淮河人的治水思路和勘测规划设计理念,近期,公司将陆续推出中水淮河经典工程系列专题宣传,本期带您走进《坚韧不拔铸丰碑(二)——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坝址坐落于淮河干流中游,横跨河南、安徽两省。工程规模宏大,包含主坝、南北副坝,深孔闸、浅孔闸、姜唐湖进洪闸等进泄洪闸,以及临淮岗船闸等。作为Ⅰ等大(1)型水利工程,临淮岗工程对完善淮河流域防洪体系、促进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维护流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淮河上的“三峡工程”和“小浪底工程”,堪称“治淮新丰碑”。

淮河干流“两头翘、中间洼”的特殊地形,导致汛期上游洪水倾泻而下,至中游却排泄不畅,极易引发洪涝灾害。1957年,淮委提出临淮岗工程规划方案,旨在中游打造一座洪水控制工程。1958年8月,临淮岗工程破土动工,后因种种原因停建。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设再次提上日程,并列为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2001年12月2日,工程正式重启,迎来全面续建的历史机遇,开启新的建设攻坚征程。

建设过程中,面对当地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软土地基处理等难题,设计者们迎难而上、日夜钻研。公司总工程师赵永刚常说:“要攻坚克难、勇攀科技创新高峰!”他与技术委员会委员方国材作为临淮岗设计的技术与项目负责人,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工程的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技术创新方面,工程引入开孔垂直联锁混凝土砌块技术,大幅增强堤岸抗冲刷力;运用电解质式位移监测系统,实现对关键部位的精确监控;利用温控防裂技术,有效防止混凝土裂缝;改良膨胀土,保障基础稳定。在设计规划上,针对复杂条件科学布局,经过水工模型试验论证及多方案比选优化总体布置,有效提高工程防洪能力。

在两位专家的严格把控下,团队成功攻克多项工程技术难题,设计工作高质量完成,不仅解决了多项工程技术难题,还将建设成果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6月,工程全面竣工验收,一座巍峨的防洪堡垒屹立在淮河中游,结束了淮河中游无控制性工程的历史,开创了淮河防洪的新格局。后续运行维护阶段,公司参与工程主坝安全监测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对主坝坝体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系统与监测平台开发。这是公司首个全过程信息化项目,为工程的稳定和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淮河儿女与洪水顽强抗争的智慧结晶,在淮河防洪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建成以来,已成功抵御2007年、2020年淮河洪水,并有效应对2012至2013年四季连旱、2019年和2022年流域旱情,发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历经岁月更迭,临淮岗工程伫立淮水之畔,闪耀着数代水利工作者智慧和汗水的光辉,为地区发展和社会稳定筑牢根基,也为淮河两岸的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凭借卓越的工程质量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百年百项土木工程”称号等多项荣誉。